← 返回家長頁面

📚 按書籍分類瀏覽

🌱 一般建議

🎧 先傾聽,再回應

在解決問題之前,先讓孩子感受到你的理解。

你可以說:「這聽起來真的很難受」或是「我能理解你為什麼會難過」。這樣能讓孩子感覺自己被接納與尊重。

🧸 給情緒命名

幫助孩子認識並表達自己的感受。

例如:「你看起來有點煩躁」或 「這是開心的表情嗎?」。這能幫助孩子建立情緒詞彙。

🎨 提供創意出口

讓情緒透過遊戲與創作釋放。

有些孩子更能透過畫畫、遊戲或說故事來表達情緒。給他們空間,自由表達,而不施加壓力。

🕊 保持冷靜是你的超能力

你的冷靜會影響孩子的情緒。

即使孩子很激動,你溫柔的語氣與深呼吸,也是在教他們如何冷靜面對。

🧱 當孩子想逃避時

用溫柔的方式陪伴他們面對不安。

孩子遇到壓力大的情境(像是上台或陌生環境)時,可能會想逃避。

「緊張是正常的。我們一起深呼吸,看看試試看會怎樣,好嗎?」

在安全感中累積小小的勇氣,能幫助他們慢慢建立自信。

🧠 來自《世界不是非黑即白》

🧩 對「拼圖時刻」保持耐心

有些事不會立刻有答案。

鼓勵孩子冷靜與堅持,說:「我們再試一次。有些事情需要時間去理解。」

🧃 談談被忽略的感覺

孤單不代表不重要。

告訴孩子:「現在沒有人跟你坐在一起,不代表你不被愛。你很重要。」

⭐ 接納「不公平」的情緒

「這不公平」也是一種真實的感受。

說:「我知道你很努力。你會難過是可以理解的。這代表你很在乎。」

🧠 暫停一下,不急著下結論

幫助孩子反思快速的判斷。

問:「會不會有其他原因?也許對方正經歷什麼呢?」

👀 人不是只有一面

鼓勵孩子保持開放心與好奇心。

說:「人常會讓我們驚喜,我們可以保持好奇,給對方一個機會。」

💔 理解錯誤詮釋的情緒

有時候我們誤會了別人的表現。

引導孩子:「也許他們的行為背後有其他感受,我們可以試著去理解。」

🏥 同理心比評斷更有力量

看不到的,往往比看到的更重要。

說:「即使我們不知道全部,也還是可以選擇善良。」

🎻 溫柔地面對上台焦慮

勇敢就是即使害怕也願意嘗試。

安慰孩子:「緊張沒關係,願意試試看就是勇敢。」

🌟 鼓勵努力,而非追求完美

你的勇氣比完美更重要。

說:「你做到了,我為你的付出感到驕傲。那真的很棒。」

🧸 來自《我還不會》

🪁 正常化挫折感

每個人都有做不到的時候。

你可以說:「有時候就算很努力,還是會做不好,沒關係的。」
幫助孩子明白:失敗是學習的一部分,並不可恥。

🧘 用呼吸來平復情緒

深呼吸是讓心情安定的第一步。

和孩子一起做簡單練習:「吸氣……1、2、3,吐氣……1、2、3」
能幫助他們從挫折轉向冷靜與專注。

🐢 重視每一個小進步

即使是微小的努力也值得肯定。

你可以說:「每一次嘗試,都是往前一步。」
這能建立孩子的信心與持續努力的動力。

💬 說出「我還不會」

把「做不到」轉換成「還在學習中」。

「還」這個字充滿希望與可能性。
你可以說:「你現在還不會,但你正在學習喔。」

🙌 為每一次小成功喝采

讓孩子感受到努力的價值。

例如說:「你真的做到了耶!我看到你努力不懈地嘗試,太棒了。」
這種肯定能帶來成就感與自我認同。

🤝 求助是成長的勇氣

幫孩子建立「求助並不丟臉」的認知。

告訴他們:「學新東西時,願意請求幫助是一種很棒的表現。」
讓孩子知道,在愛與安全中,可以安心學習與成長。

「這些建議讓我更懂孩子了,親子關係也變得更緊密。」
– 一位台中的媽媽